全国人大代表李建卫:把应急物流管理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
内容转载《中国安全生产 》
三年疫情以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下,广大物流企业和物流从业人员积极投身应急物流保障工作,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但是,在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应急物流短板同样突出,“买不到菜”“送不了药”“发不了货”等关系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问题引发社会关注。国务院建立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机制,调整优化防疫通行管控措施,各部门加大应急物资物流协调管理,取得了一定积极成效,获得社会好评。
随着国内外形势和环境的变化,疾病、灾害、安全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,应急物流管理仍然存在以下几大重点问题亟待解决:
一是指挥调度缺乏“一盘棋”。应急物流管理组织涉及多部门、多层级和多地区,长期以来缺乏统一指挥调度,难以形成政策合力。以近三年疫情期间物流运行情况来看,存在着地方和部门“条块分割”、地区“保护主义”以及防控措施“一刀切”等现象。一些车辆办了应急物资通行证,但是面临跨省不认可、下不了高速、进不来园区等问题,严重影响了保通保畅。二是队伍保障缺乏“主力军”。由于平时没有建立起一支政府认可、行业参与,急时召之即来、来之能战、平急结合的物流企业和志愿者队伍,而是靠急时临时调度,应急物流效率、保障水平和可靠性大打折扣。近三年疫情以来,广大物流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投入保通保畅工作,但是缺乏与政府应急管理系统的协调对接,降低了保障效果。
三是资源信息成“孤岛状”。由于应急物流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,部门间、区域间信息没有互联互通,缺乏统一可用于应急物流指挥的调度系统,无法呈现应急资源需求信息、供给信息、调度通道和环境信息,导致应急物流指挥调度效率低下。目前,京东、顺丰等参与一些地方应急物流系统的搭建,取得一定积极效果。四是基础设施需“补短板”。应急物流的顺畅运行离不开物流枢纽、物流园区、配送中心、末端网点等物流基础设施保障。但平时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应急需求考虑不周,急时找不到合适的基础设施。另外,存量基础设施中缺乏应急物流功能,车辆很难找到合适的中转场站,增加了进入疫区的风险。五是制度保障有“大差距”。全国人大代表、河北宝信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卫认为,应急物流管理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,目前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差距。包括:缺乏应急物流相关预案、应急物流动员征召机制、应急物流补偿机制、应急物流培训演练机制等,没有形成可持续的应急物流保障体系。
李建卫建议,把应急物流管理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统筹协调、多方合力。建议全面加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建设,将应急物流管理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,尽快提高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一是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指挥调度体系。建立健全由应急管理部牵头,商务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发改委等多部门协调推进的指挥调度机制,形成应急物流分级响应,保障体系建设。二是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、专常兼备的应急物流支援力量体系。依托国家A级物流企业、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等大型物流企业,发挥行业协会作用,建立真实有效的车辆、人员等信息资源台账,纳入民兵预备役力量体系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。建设一支专常兼备、反应灵敏、作风过硬的应急物流支援队伍。三是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信息资源体系。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现有资源信息平台,加强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。四是建立和完善区域协同、快速响应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。充分利用国家物流枢纽、优秀物流园区等现有存量物流基础设施,嵌入应急物流功能,形成快速响应的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。五是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政策法规体系。认真梳理近几年疾病、灾害、安全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各地区、各部门制定的有关制度机制和政策,把那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、长期有用的政策完善和固化下来。逐步增加应急预案、动员补偿、培训演练等相关机制和制度。
文/本刊记者 程程 潘文峥